顶点文学
会员书架
首页 >其他小说 >我欲扬明 > 第七十二章 奉旨赈灾

第七十二章 奉旨赈灾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马宁远说:“听他们府衙的差役说,好像那个赵府台又向松江的粮商赊了一万石粮食用于赈灾。”

“他这是自持家财巨万,在跟夏阁老和本抚赌气啊!”刘清渠摇头苦笑道:“年轻人毕竟是年轻人,一万石粮食,只够十几万灾民吃半个月,赶插秧苗的种粮还不知从何而出,这可是个无底洞,他家中就算是有座金山,也难以填满十几万张嘴,何苦来!”

应天为大明南都,巡抚照例要比其他一十三省高出半格,加之是国朝赋税重地,如今朝廷又推行改稻为桑,筹粮借贷给百姓改种桑棉,粮道衙门的职责十分重大,马宁远能坐在这个位子上,不用说也是夏言和刘清渠“夹袋中的人物”,什么机密之事也不瞒他。因此,他自然知道其中内情,忙点头应道:“中丞大人说得是。若非夏阁老和中丞大人宽宏大度,不与他这个后生小辈计较,着令卑职把原本要运到苏州的粮食拨了二十船给松江,他的治下饿死了百姓,什么状元不状元的也都不管用了,等着朝廷抄家砍头便是。”

“还是夏阁老有德啊!”刘清渠叹道:“‘劣徒可以不遵师命,为人师者却不能不坐视学生有难而不救’,至今仍觉言犹在耳。同样为人师表,本抚却没有那等雅量,夏阁老不愧是久任宰辅,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啊!”

马宁远热烈地反驳道:“要卑职来说,还是多亏中丞大人念他是状元,在夏阁老面前拼着命帮他说话,一点惜才之念,才保全了他的前程和性命。”

(你的轻轻一点,点亮我码字的人生,支持数字,支持正版,跪求订阅.)夕阳西下,松江府城外吴淞江码头的江面上,正停泊着一条条千石大漕船,船上的帆都下了,密耸如林的桅杆上,巨大的灯笼高挂半空,白纱面上写着五个硕大的红字“应天巡抚署”,灯笼的下面还卷吊着一个两尺多长、盘龙绣凤的丝绸帖子,上面同样有四个隶书大字“奉旨赈灾”,连在一起就是“应天巡抚署奉旨赈灾”。

灾年地面,为防灾民抢粮,这些粮船都用铁链锁了,后面的船头咬着前面的船尾,停泊在离岸四丈开外的江面上;沿河还沾满了兵,护卫着唯一一条停靠在码头上的巨大官船。这条船的桅杆上同样悬挂着“应天巡抚署奉旨赈灾”的灯笼帖子,船头上却多了一只大灯笼,上面写着“应天粮道衙门”六个大字,看来这些粮船都是应天府粮道衙门的。

官场处处都要讲规矩,身为大明官员,时时也不会忘了摆出官家的架势,此刻那条官船的船头上,就摆出了一张大案,一位红袍、一位紫袍两位官员坐在大案后的椅子上,悠闲地品着茶,似乎全然没有看见,就在不远处的岸上,已经聚集了好几千的灾民,一双双饥渴的眼睛正紧盯着粮船上那堆积如山的粮包。

尽管那些灾民被粮道衙门押粮的兵挡着,但是,大灾之年,易子而食乃至父子相食者比比皆是,区区百十来个兵士,怎能挡得住几千灾民?

若真是灾民闹起**来,这么点兵士当然是挡不住的。不过,那些灾民却都老老实实地跪在地上,身子伏得很低,只看见一排排密密麻麻的人头,只有跪在最前排的几位须眉皓然的老者挺着身板,也因为他们每人头上都顶着一块木牌,上面用工楷写着“万岁皇恩”四个大字。

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,竟然没有发生骚动,只有低低的饮泣之声汇聚在一起,传到不远处的官船上,一位官员似乎被触动了,放下了手中的茶碗,站了起来,慨叹道:“富者食前方丈,尤嫌不足;贫者一勺入口,便可回生,是以正所谓知足常乐,古人诚不我欺也!”看他胸前的补服,竟是二品大员。

自成祖文皇帝迁都北京之后,在南京留下了除内阁之外的整套政府班底,虽然都是有职无权的闲差,但品秩却与北京政府一般高下,六部尚书、都察院都御史这样的二品大员也不鲜见。可是,嘉靖二十三年江南起了叛乱,几经乱兵洗劫,天街踏尽公卿骨,金陵一时王气散尽,随后朝廷又倾全国之力南下平叛,那些悠然自得地在南京莳花养鸟的尚书、都御史们不是死于乱兵之手,就是因为附逆倡乱被朝廷论罪惩处,远远地贬谪发配到了海外。这几年里,朝廷除了重建了南京都察院监督江南诸省政务得失之外,再也不委派官员在南京任职,如今南京的二品以上大员,除了坐镇江南的内阁资政夏言之外,就只有挂都察院右都御史衔的应天巡抚刘清渠。

不错,此人正是应天巡抚刘清渠。陪他坐在案座边上的那位四品官员,是应天府粮道马宁远。押运一万多石粮食来松江,出动一省粮道衙门正堂还不够,还要巡抚亲自出马,这就有些不同寻常了。

此刻,听到巡抚大人发出这样的感慨,马宁远也赶紧站了起来,说:“依卑职看来,松江灾民感怀浩荡皇泽,不忘朝廷恩德,也是中丞大人多年以来,以圣人之道教化万民之功……”

刘清渠曾任多年学官,不用说理学造诣、品行操守都是好的,对马宁远这样明显的阿谀之辞一笑置之,问道:“我们的这位状元知府是怎么回事?照例说赈灾的粮三天前都断了,我们紧赶慢赶把粮食给他送了来,他也不急?”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