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点文学
会员书架
首页 >其他小说 >我欲扬明 > 第二十章 国之良医

第二十章 国之良医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自嘉靖二十二年起,京城之中就流传着一个惊人的消息,说当今圣上上膺天命为九州共主,是古往今来难得的一位明君圣主,上天便派了许多忠臣良将来辅佐皇上中兴大明,连姓名都托梦给了皇上。皇上如今正在按图索骥,一一把这些人罗致到身边为朝廷效力。

这个消息被众人传的沸沸扬扬,许多人甚至掰着指头对旁人说:高拱是一个,还有俞大猷、戚继光……

(你的轻轻一点,点亮我码字的人生,支持数字,支持正版,跪求订阅.)东暖阁这边,李时珍进去之后,刚要跪下行觐见大礼,朱厚熜已疾步上前,双手将他搀扶起来,说:“李先生不必多礼!朕方才与马阁老议事,劳你久等,失礼、失礼啊!”

李时珍不敢忤逆圣意,只得顺势站了起来,被朱厚熜拉着坐在了绣墩之上。他虽生性淡泊,从不对权贵折腰,但此刻面对的是大明王朝百官万民的君父,被如此礼待,仍让他无比激动,小心翼翼地将半个屁股落在座位上,朝着皇上的方向半扭着身子,却又不敢抬头直视天颜,这样的姿势,真比站着或跪着还要难受。

尽管李时珍确实不是第一次入宫觐见,但每次见到皇上,他都是如此拘谨守礼,这是因为皇上一直对他礼待恩遇,还因为皇上对他还有再造之恩。

自西汉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以来,医学就被人视为杂学,医生社会地位低下。因此,李时珍虽出身名医世家,他的父亲李言闻在家乡湖广蕲春当地也小有名气,却不主张他学医,而是让他埋首书斋,攻读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,想靠八股文章谋个出身。可惜的是,李时珍十四岁中了秀才之后,接连三次应试不第,到了20岁才不得不打消了科举出仕的念头,改儒为医,传承家学。他学医的天分极高,很快就成为当地名医,被楚王召去武昌担任王府的奉祠正,兼管良医所事务,其后又被楚王举荐到太医院任职,年纪轻轻就成为太医,算是医生中的顶尖人物了。可是,他每每想起自己科场蹉跎,辜负了已故父亲的殷切希望,就觉得甚为遗憾。

嘉靖二十六年会试大比,皇上增开制科广取贤能之士,除了开了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之外,还增开了诸多时务科,如农经、医理、算学、格致、经济等科。李时珍欣然应试,一举中式,被钦点为医理科进士。虽说时务科进士目前还被人们视为“出朱非正色”,不及明经科进士那么显赫,总算是了却了父亲当年的一大心愿,父亲在九泉之下也可以瞑目了,他自然对增开时务科取士的皇上心存感激。此后,李时珍奉旨到山东莱州救治灾民,不避瘟疫,凭着一手精妙医术救活了无数百姓。皇上念他劳苦功高,特赠父荫,追授他的父亲为正五品太医院院正。一门两代同受封赏,他就更对皇上感激涕零,矢志倾其所有、尽其所能来报答君父的浩荡天恩。

不过,李时珍可不知道,朱厚熜得知他当年也曾应过科举,不过是因为连续三次名落孙山,心灰意冷才改学医术,恨不得找出当年主持湖广乡试的官员,颁发一个天坛那么大的奖章给他——别说举人了,进士算什么?状元又算什么?自从封建王朝确立科举取士制度之后,只要不遇战乱,每三年就能出一个状元,遇到朝廷有喜事,加开恩科,兴许还用不了三年。可是,李时珍却只有一个!放眼中国历史,哪朝哪代的哪位状元能比人李时珍名气大?甚至可以毫不客气地说,若论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和世界影响力,把古往今来所有的状元绑在一起,都不及人李时珍的一个小指头!你不让他中举,打消了他继续钻研八股文章的兴趣;断绝了他出仕为官的机会,简直值得全人类为你树碑致敬!

或许是看出了他的拘谨和不安,朱厚熜命内侍献上香茗,就挥手屏退了旁人,说:“李先生不必太过拘礼,今日请你过来,是有事要拜托你。朕已命人传膳,等高肃卿回来之后,我们就开筵。”

皇上称自己为“先生”而不名,召见自己不说“宣”而说“请”,李时珍越发惶恐,忙起身说:“微臣愧对君父如此礼待,更不敢当‘先生’二字,请皇上以微臣之贱名相称。”

朱厚熜笑了起来:“哈哈哈,朕可不敢如此无礼。要知道,千秋万代之后,你李时珍的大名可是要比朕响亮的多啊!”

李时珍闻言一震:皇上如此言辞确凿,难道神仙托梦之说是真的?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