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点文学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北宋大法官 > 北宋大法官 第1147节

北宋大法官 第1147节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晏几道闻言张斐求见,立刻是出门相迎。

“晏先生,别来无恙。”

“别来无恙。快,三郎里面请。”

入得屋内,张斐便道:“晏先生,你现在真是名扬天下,你那什么剿匪故事,还有什么打官司的故事,在京城也是非常火爆,几乎已经成为文人必读之物,也激发了许多小孩对于认字的渴求。”

“哪里!哪里!晏某能有今日,全凭三郎当初的点拨,晏某实在是感激不尽啊!”

当然,这在目前的公检法系统中,也都不成立,钱顗、范纯仁会讨好张斐?

不可能呀!

其余地方的公检法也都是这类人,毕竟都是司马光千挑万选出来的,人人都是道德楷模。

这些人当行政官员未必能行,肯定是不如王安石、薛向、吕惠卿这类人才,因为他们唯一的经济手段,就是休养生息,但是当司法官员是再适合不过。

钱顗主动找了个话题,“对了,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,就是地方规矩,我们公检法又该怎么如何应对?”

在晏几道心里,张斐可以说是他的一个伯乐。

最初就是张斐告诉他,借诗词写幕后的故事,如此才被赵顼看重,让他来邸报院,来到青州后,他又以此为基础,发展出短篇,不再拘泥于诗词,更偏重于现实。

这文人其实还是现实主义。

他将皇家警察、税务司剿匪和公检法审理的一些案件,写成故事,是大受欢迎。

事业署最初就是凭借邸报院在输血。

张斐瞧了眼范纯仁,“这一点我跟范检察长在京城已经谈过,《临时法》已经颁布,地方法就非常简单,就是不能违背临时法,就这么简单,只能说是根据当地风土人情,作为一个补充罢了。”

主要还就是《临时法》颁布了,也就不需要张斐个个去教,除了商讨一些案例,确实也找不到什么话题。

关键这些案例,多半都是小农经济的产物,都不是很复杂,想显摆一下,也都没有太多机会。

在青州就更不用说,该聊的,在京城他就已经跟范纯仁交流过,三人就只是吃了一顿便饭,然后张斐屁颠屁颠跑去邸报院。

“哈哈,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说乎。”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