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点文学
会员书架
首页 >武侠仙侠 >西游记二宋寻法 > 第二十四回 赵虞两家欲结亲 三霄下界要截

第二十四回 赵虞两家欲结亲 三霄下界要截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殿试:在皇帝面前考试。实际上是省试的一种复试形式。目的一是防止省试舞弊,二是人才为皇帝所用。所以有省元和状元之分。省元第一,殿试不一定第一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虞节度使的祖上虞世南,曾帮金蝉子这一世陈玄奘,报过父仇。虞世南曾留给后人一封家书,内有三根大檀香,称梦中佛送,每点一根许一件事,若宗族有大难,可点之。如今已去其二,仅余一根。

(西游记野史记载:陈玄奘外公,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殷丞相殷峤殷开山,在李渊称帝第四年时,于征讨刘黑闼途中就病死了。是陈玄奘师傅与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永兴县公虞世南有旧,述说缘由,央虞世南抓捕假江州知州刘洪,审明了刘洪、李彪当年合谋害死陈玄奘父亲陈光蕊的事情,并“孤即引此贼,直至大江水。尖刀剖其腹,俘献陈光蕊。”。

陈玄奘之后祭祀父亲:“男玄奘谨以清酌庶羞,致祭于亡考洪州知府府君之灵曰:人之父母,皆得供养。嗟我亡考,一无所向。孤子为僧,复仇江上。母氏归宁,父魂飘荡。斩贼献俘,不胜悲怆。江风萧萧,江水荡漾。涤牲在俎,置酒于盎。府君有灵,来兹昭降。哀哉尚飨。”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三媒:男方聘请的媒人、女方聘请的媒人,给双方牵线搭桥的中间媒人。

六聘(六证):结婚时,在天地桌上摆放一口斗、一把尺、一杆秤、一把剪子、一面镜子、一只算盘。想知道家中的粮有多少,有斗为证;衣服做得长短好坏,以剪子为证;家藏多少布匹,以尺为证;个人生的容貌如何,以镜子为证;家中财富多少,以秤为证;家庭收成账目是否清楚,以算盘为证。

八抬大轿:《东京梦华录》:由于轿子在社会各个阶层流行,有大臣上奏宋太宗说不成体统。于是,宋太宗下旨“非品官不得乘暖轿”。暖轿,指轿顶使用布盖,四周饰有布帷的封闭型轿子。大约自北宋中期起,开始有“花檐子”迎娶新妇的风气流行于汴京。皇后所坐八抬鸾驾。据说,宋高宗赵构南逃时,被金兵堵截,在宁波落单,遇湖受阻,被一洗衣村姑指点,藏在水中方躲过搜捕,后村姑用船送其到对岸。两年后,宋高宗圣旨寻访村姑,无人领赏,遂圣旨“今后凡是宁波女子出嫁,特许乘坐四人抬杠的轿子”。即半副銮驾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(宋朝的科举制度,在宋太祖开宝六年后,实行解试、省试、殿试的三级。

解试:又称乡贡,由地方官府考试举人,然后将合格举人贡送朝廷。解试包括州试(乡试)、转运司试(漕试)、国子监试(太学试)等几种方式,每逢科场年,在八月十五日开考,连考三日,逐场淘汰。举人解试合格,由州或转运司、国子监等按照解额解送礼部,参加省试。

省试:即就试尚书省,实为礼部主持。类省试:南宋时期,由于战乱,交通不便,朝廷下放省试权,在四川、陕西等实行类省试。《续资治通鉴·宋高宗绍兴五年》:“戊午,诏:‘川陕类省试合格第一名,依殿试第三名例推恩,余并赐同进士出身。’”亦省称“类试”。

良田千亩,十里红妆:形容嫁妆的丰厚。

凤冠霞帔,明媒正娶:凤冠+霞帔。完整凤冠,包括凤冠、凤簪、金簪。凤簪是用来点缀凤冠的凤凰形状发簪,金簪则是在凤冠里固定发型用的。完整帔,包括霞帔、帔坠、钓圈。北宋宋仁宗年幼时,刘太后代为治理国家,她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,在自己的凤冠上增添了龙,来显示自己与皇后和太妃的地位是不同的,即:九龙花钗冠。《文献通考》:宋皇后所戴龙凤冠,上饰九龙四凤,并有大花、小花各十二株,后有两博鬓。后朝基本按此定例,但也有个别越制的,比如明孝靖皇后十二龙九凤冠,但这是有特殊原因的,一是死后追封皇后,二是没戴过:

国本之争。按照宗法制:“有嫡立嫡,无嫡立长”。王皇后王喜姐无子,王恭妃生庶长子朱常洛(后生皇四女云梦公主朱轩嫄),郑贵妃生皇二子(早夭)、皇三子朱常洵。有了皇三子这一资本,郑贵妃倚仗明神宗对她的宠幸,一心想让皇帝立自己所生的孩子为皇太子。明神宗也有意立皇三子为太子。但明神宗也是宫女生的,也是由于宗法制才当上的皇帝。如果不按照大家承认的、一定的程序,就容易发生混乱,甚至爆发各地藩王群龙夺嫡的战争,这是历朝历代历史血的教训。这样围绕皇太子的册立问题,大臣们与皇帝斗了十五年,期间发生很多事情,大案迭起,政治斗争暗流汹涌。国本之争是万历一朝最激烈复杂的政治事件,共逼退首辅四人,部级官员十余人、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员人数三百多位,其中一百多人被罢官、解职、发配、梃杖。斗争之激烈可见一斑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死后哀荣。《先拨志始》外戚王升:万历三十九年(1611)九月九月十三日,王恭妃病危。朱常洛请旨见母亲一面,明神宗同意了。当太子赶到母亲居所时,景阳宫依然深锁不开。太子无奈,只得找太监拿来钥匙,破锁而入。临终时,王恭妃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儿子,可惜早已哭瞎双眼。临终前,母子见面本欲有话说,但王氏察觉到屋外有人,低声提醒道:“郑家有人在此”。于是直到咽气而死,母子俩默默相对痛哭,不敢说话。郑贵妃派的人一直等到王氏气绝,才允许太子给母亲收敛。王恭妃生前受到郑贵妃百般摧残,后事也不顺当。王恭妃死后,明神宗并不把她的丧事放在心上。对她择地安葬之事,是极为刻薄的,依照他的本意,草草埋葬了事。但大臣们不服。一再拖延。最后还是按明神宗的意思办理了。棺椁一般合上不再打开,里面少量金器外,几乎全是银器,身下铺垫的则是铜钱和纸钱外加五个银锭。一把银壶,是她被封为恭妃的当年一直用到去世时的实物。另一件出自她棺椁内的镀金银盘,也满是破洞和缺口。棺椁经十个月的停放,尸体早已腐烂不堪。明神宗不派人守坟,也不拨给守坟的费用。她儿子明光宗朱常洛只做了一个月皇帝就因红丸案驾崩,孙子明熹宗朱由校继位后,追封祖母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后。在薨逝九年后,终于在地下得享皇后礼遇,备置了相应的随葬品。这件凤冠也算是新即位皇帝对自己委屈一辈子的祖母的一份告慰。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