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点文学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书剑盛唐 > 第四百九十七章 旷古绝今

第四百九十七章 旷古绝今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

“然也,朕有海盐在手,盐价不复昔日之高也。”李世民说到这里,不禁得意了起来。

李诚听了却摇摇头:“陛下,还差的远呢。朝廷既然不能盐铁专卖,就该用市场经济的手法,冲击盐价、铁价。这就涉及到产量的问题,大规模的生产势在必行。”

李世民听着点点头,感慨不已:“是啊,昔日长安盐价五百文一斗,而今不过三百文,此皆自成之功也。”李诚看见李世民得意的样子,忍不住吐槽:“陛下,一斗米不过五文钱,盐价合适能二倍于米价,大唐才是铁打的江山。”

李世民听了这话,就像被人点穴一般,呆了好一阵才道:“自成,这怎么可能?”

李诚淡淡道:“怎么不可能?盐以船运如大河(黄河),洛阳登岸,运至长安,沿途所耗不多也。朝廷再给予补贴,斗盐十文,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。”

李诚听了这话,摇摇头道:“陛下,千万不要这样看待臣子们,周公恐惧留言日,王莽谦恭未篡时。向使当初身便死,一生真伪复谁知?窃以为,千秋功罪,后人评述。”

李世民听的傻眼了,瞪着李诚好一阵才摇头道:“自成之才,旷古绝今。”实在是找不到模板来形容李诚了,历史上就没这样的人物。文武双绝,说的就是李诚这种人啊。文可以出口成章,武可以冲锋陷阵。

“陛下过誉了,臣所学皆小道也。陛下将一生所学融会贯通,才有气吞天下的天可汗啊。”不就是商业互吹么?我会啊!李诚这马屁拍的是一点都不手软,李世民果然龙颜大悦。

“不提这些了,自成,还是说说船舶司的事情。”李世民把话题又兜回来了,李诚点点头道:“陛下,船舶司不妨更名为市舶司,专司海贸。另设海巡检,船厂拍卖民营。只有事关朝廷战略安全的物资,朝廷才介入。”

李世民听明白了,点点头道:“善,然则哪些物资,关乎朝廷战略安全呢?”

李诚说的很有底气,那是因为海盐的成本太低了,无非就是人力成本。主要的消耗,还是在运费上。但是船运的费用很低,运到洛阳的话,一斗盐的本钱也就是十文。剩下的一段路,朝廷补贴就是了。实在不行,一斗盐卖五十也好过现在很多。

李诚打心里还是很佩服李世民的,贞观之治,真的不容易,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盛世。开元盛世比起贞观盛世,那差的多了。李隆基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唐朝的问题,并且在晚年一手摧毁了自己构建的盛世。

“盐、铁、粮食。其实就算臣不说,陛下心里也有数。只不过,有的事情,陛下也无能为力。”李诚笑了笑,表示他能理解李世民的苦衷。李二点点头:“自成知朕啊。”

这话没毛病,不了解李世民,就不会在少府监努力的提高钢铁产量,也不会搞一个盐场出来。关中的盐,在此之前,多数来自解州的池盐。而解州的池盐,而解州池盐的控制权,因为没有专项管制,则多数掌握在地方豪强之手。

唐睿宗的时候,左拾遗刘彤提出设置盐铁之官,就是想收盐铁之利为国用,而不是肥了地方士族豪强。解州(今山西运城)的盐,在唐朝一直占据了重大的市场份额。

李诚以盐田晒盐,得到的盐就质量而言,远胜解州的池盐。加上价格的优势,可以说很轻松的就占领了辽东、黄河两岸的市场。这两年,海盐经黄河水道至洛阳上岸,走潼关入关中,对解州盐的传统市场,造成了巨大的冲击。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