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点文学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刺明 > 第535章 改革大都督府

第535章 改革大都督府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

改革方案公布的当天,刘宝玉送来了十月份的秋收数据。

十月份,虎贲军控制区域,水稻获得大丰收。收获的水稻面积总共是三百多万亩,按照每亩平均产量两石计算,总共收获粮食六百多万石。赋税收入是六十多万石。除了水稻之外,红薯、玉米、土豆的产量,也相当的不错。从莱州府到登州府,到处都充满着一片丰收的喜悦。

“数字准确吗?”张准抑制住内心的兴奋,沉声说道。

“我已经反复核准过了。”刘宝玉谨慎的说道。

“好很好”张准满意的点点头。

后者则是将犯人剥去衣服,高吊在特制的架子上,刽子手用铁钩从肛门处伸进犯人体内,将其肠子钩出,再将肠子的一端系在石头上,旋即松手,此时“尸起肠出”,犯人便被活活地刳肠而死。

据野史记载,明朝刑法中曾有一字叫“醢”,即是言朱元璋将贪官污吏剁成肉酱,然后分赐给各地官员叫他们吃下,永记不忘。此类说法虽不一定可靠,但却反映出朱元璋对官吏**的深恶痛绝。

在反**问题上,朱元璋绞尽了脑汁儿,除了思想教育和惩治打击这两手外,在制度建设方面也做得颇有成效。为了确保封建官僚机构的正常运作,防范和抑制官场**,同时也为了将各级官吏置于自己的严密监控之下,洪武十五年(1382),朱元璋开始对中央监察机构进行改革。

其主要内容包括:废除了元朝的御史台,改设都察院。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为院长官,另设左右副都御史,左右佥都御史为副贰。全国共有110名监察御史,秩正七品,分掌十三道。(每一道相当一省)洪武十六年(1383),朱元璋提高了都察院的级别,将左右都御史封为正四品,左右佥都御史封为正五品。第二年,他又进一步将都察院改为正二品衙门,与六部尚书衙门品秩相齐,左右都御史与六部尚书合称“七卿”。

朱元璋将都察院都御史职责明确为:“专纠百官,辨明冤枉,提督各道,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。凡大臣奸邪,小人构党,作威作福乱政者劾;凡百官猥葺、贪冒、坏官纪者劾;凡学术不正,上书陈言,变乱成宪希进用者饬。遇朝觐考察,同吏部司贤否黜陟。大狱重囚,无鞠于外朝,偕刑部考察大理谳平之。其奉敕内地,拊循外地,各专其敕行事。”(《明史?明官志二》)由此可见,明朝所设都察院是将纪检、组织、公安、司法职能集于一身。

有这么多的粮食,足够对付鞑子了。

【今天的第二更送到求推荐票求月票】

[奉献]

张准对贪官污吏同样的痛恨,恨不得将他们剁为肉酱。但是,张准同样知道,要防止贪污**,最有效的途径,还在于监督。因此,建立监督机制,是十分必要的。法务部的监察司,职能就是监督。

法务部的总负责人,张准准备让张慎言兼任。张慎言本身就担任过刑部侍郎,对法律条文有很深的理解。虎贲军的法律,在原来大明律的基础上,进行增删修改即可,完全没有必要另起炉灶。

工务部主要负责各项工程建设,下属机构完全照搬朝廷的工部。张准准备让周一鸣负责这个部门。周一鸣是高弘图的弟子,算起来,和张准应该是师兄弟。周一鸣最大的特点,就是头脑灵活,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。当然,工务部负责太多的工程建设,有油水的地方实在是太多,张准决定让监察司全程跟进。

有了大都督府以后,原来的生夏宗,就成为纯粹的政党了。这也是张准希望的。生夏宗应该是纯粹的政党组织,完全掌控在自己的手上。政党内部,只有自己最亲信最忠诚的人。好像张慎言这样,即使有能力,暂时也不会加入生夏宗。因为,他还无法完全将朝廷割舍掉。

十月二十日,张准正式公布了大都督府的改革方案。没有谁有异议,顺利推行。于是,有关的各项决议,都顺利通过。自此,虎贲军大都督府就成为了莱州府、登州府、安东卫、东江镇等地的最高统治机关。浮山城,也因此而成为虎贲军控制地盘的统治中枢。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