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点文学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刺明 > 第154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5000字

第154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5000字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“最多五万不到!”

张准对于情报提到的鞑子兵力数量,嗤之以鼻。

再次,地方民众,更加不会轻易的报名参军。不怕死的人,都去参加陕西的起义军了。他们在起义军里面,还能吃得饱,穿得暖。加入明军,天知道能不能吃一顿饱饭?连饭都吃不饱,谁愿意给朝廷卖命?而手握大量钱粮的地主官僚阶级,他们愿意出战吗?更是不可能的。

因此,这道勤王诏书,纯粹就是一个笑话,跟后世调控房价的政策差不多。

朝廷走到这一步,显然是已经病入膏肓,不可救药了。

随后两天,66续续有更多的消息传来。

流言太多,无法分辨,张准从中努力寻找到了一些官方的消息。

望四海勤王之师,宣三边御敌之略,勿负朕意!直此危急存亡之秋,山河动荡之际,切望全**民努力报国,天下藩王率兵勤王,捍御边陲。草泽百姓,怀抱异才,可破格升用。才能卓越者,以将相待之!

凡我大明男儿,无论贵族平民,有志投军讨逆者,皆可去投军处报名。皇嗣若想领军上阵,可于御书房递折。藩王勤王,可自行兵,行营安先例自建。此勤王之役,若胜,尔等舍身投军者皆为我大明功臣,封赏晋级,荫及妻儿。

……

“要是真的就好了。”

张准轻轻的放下诏书,若有所思的自言自语。

对于鞑子的第二次入塞,官方信息是这样记录的:

甲戌七月七日辛卯,虏入大同张家口。初八日壬辰,至保安、怀来。初九日癸巳,京师戒严。十三日丁酉,围宣府,屯天寿山。十四戊戌,驰入永宁。十六庚子,围大同左卫,破保安州,知州阎生千罹难(八卦一下,这时候王斗在哪里?)。诏书里面,并没有提到鞑子的数量有多少,明军自己的损失,又有多少。

由于没有鞑子的具体情报,大家以讹传讹,导致鞑子的兵力数量,达到了惊人的五十万。另外还有五十万的蒙古骑兵!五十万鞑子骑兵带着五十万的蒙古骑兵,一起入塞,那还得了?一时间,整个北直隶,整个山西,都是一片的风声鹤唳,人人胆战心惊。为了躲避鞑子的兵锋,不断的有人拖家带口,向南方逃避。

其中,有不少人逃到了山东地面。因为,北面有鞑子,南方同样有乱军的存在。很多人既害怕鞑子,又害怕陕西的起义军。河南、陕西不敢去,那只有逃亡山东了。就是山东地区的济南府、兖州府,也都风传鞑子要杀到山东来抢夺人口,导致大量的人潮,纷纷逃向青州府避难。甚至,已经有人逃到了莱州府。

“什么五十万!”

不知道是谁起草的这份诏书,弄虚作假的成分太多,以为借此可以蒙骗天下人,结果是再次透支朝廷的信用。事实上,崇祯二年的勤王,已经伤透了地方的大员的心了。就算是秦良玉这样的忠良,都只能默默的慨叹一声。这道诏书下来,有没有效果,还得两说。

先,藩王起兵勤王,那是绝对不可能的。皇帝对藩王的提防,基本上和鞑子是在同一个档次的。毕竟,没有哪个皇帝,愿意别的藩王去学当年的燕王。诏书里面尽管有藩王起兵勤王这样的语句,背地里,锦衣卫肯定会将所有的藩王,都看得更加的严密的。想要起兵,做梦吧!相信那些藩王也有自知之明,不会去触这个霉头。

其次,地方大员肯定要费思量。一个不小心,他们就要重蹈当年山西巡抚耿如杞,山西总兵张鸿功的覆辙。别功臣没做成,自己反而丢掉了性命,还是丢在自己人的手里。有冤都没有地方申诉!说起来,这位耿巡抚还是天启朝著名的诤臣,因得罪魏忠贤而被判处过死刑,后因为崇祯继位诛灭阉党得免,对崇祯非常感激,因此入援京师很是积极。几乎是接到诏书的当天,就带兵出了。

可没有料到,进入京郊后,山西援军第一天先是被安排驻守京东的通州,等第二天到了通州不等扎营,又接到命令去镇守京北的昌平,刚到昌平不等喘口气,又被命令调到京南的良乡,每天行军一百多里,把一支想要立功的生力军莫名其妙地拖得人困马乏,在此同时又不拨给任何给养。原来,兵部根本没有准备勤王军队的粮草。

又累又饿的山西援军终于忍无可忍,在京郊大肆抢掠,倒比后金军还祸害的厉害。崇祯皇帝大怒,将耿如杞、张鸿功全部下狱处死。山西援军兴冲冲而来,却落得如此下场,自然令人心寒不已。有这样的教训在前,还有哪个地方大员会积极的上京勤王?就算是点到名字,恐怕也要拖延一段时间。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